公考备考经验分享

在过去一年中,我的工作非常繁忙,虽然我曾多次想要更新,但总是被各种琐事打断。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催促,让我十分感动。现在,我正处于公务员考试的紧张备考期,距离考试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。因此,结合过去一年的思考和经验,我想为大家梳理一下几个可能会遇到的关键节点,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。

在过去两年中,我几乎像庖丁解牛一样培养了几批学生。出于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,我认真思考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,并时刻关注公务员考试制胜的核心。尽管公务员考试看起来似乎很简单,只有两门课程(行测和申论),但实际上每一门都极其复杂,考察的内容也非常广泛。这种无限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

1.首先是知识的无限。公考考察的内容包罗万象,涉及到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等各个领域。这些领域的知识,每一个单伶出来 都涉及到大量的知识点,其组合更是无限多。比如说我要考察一个政治话题,可能涉及到经济方面的工作、文化方面的表现、民生方面的反映……现在考察越来越综合,所以学不尽。

2.再就是变化的无限。公考内容更新之快,变化之快,让人无所适从。去年考查的内容,今年极大可能统统改变。去年考过的题目,今年基本绝无可能出现。每一次学习都等于重新学习,每一年做题,都觉得陌生而烦躁。总有新的社会现象出现,总有新的形势要了解,总有无尽的新的题目产生。

3.还有就是思维深度的无限。这是很多考生头疼的问题,就是学得越深,发现联系越多,联系越多就越迷茫,久而久之容易陷入老学究的陷阱,逐渐钻牛角尖,逐渐陷入主观而不是客观。这本身是学习过程不可避免的问题,但却对考试无益。

可是,我们不能因为无限而沮丧,更不能因为无尽而自觉无望。其实从表象上看到的无限,从本质上看却是极其有限。虽然题目在千变万化,出题方向是实时更新,但是考察的底层逻辑、底层能力是不变的。换言之,公务员需要具备的素质(也就是考察的重点)始终就是那么几项:阅读理解能力、综合分析能力、基础写作能力、总结提升能力、思维敏捷度。绝大多数考生之所以学习中困难重重,其实并不是笨,也不是不努力,而是只见树木、不见森林,只追求表象的自我安慰,不进行思维的创造开拓。

最典型的表现:疯狂做题、鼓吹刷题,盲目而冲动,甚至达到了自我欺骗的程度

我想问一个问题,各位考生可以问问自己:去年你做过的题—①行测我改改选项顺序你能做多少分?申论重新做一次,哪怕是看过解析、听过课,再重新做一次,你能做多少分?

如果大家觉得自己能拿高分,不妨做一次试试吗,甚至不用改选项,试一试。

你们可以留言跟我说说

公考备考经验分享

那么接下来就涉及到这次讨论的核心问题了,也是我自己考试、教学生学习的一些经验之谈。

公考是学出来的,而不是教出来的。

提这一点,不是说公考老师不好、不管用,相反我是很尊重一些敬业的公考老师的,毕竟自己也是个教公考的。但是我们必须搞清楚一件事:老师再怎么牛逼,他讲的知识也不能直接为考生所用。

老师讲的你理解了吗?内化了吗?转化为操作了吗?

再进一步说,他讲的就完全正确吗?你怀疑了吗?你思考了吗?你创新了吗?你从中得到启发了吗?学到思维了吗?形成自己的绝招了吗?

公考就两张卷子—行测、申论。这两张卷子,不论你是哪个专业的都在考,考的都一样,出题人凭什么有自信保证一视同仁、公平公正?凭什么保证对任何专业都没有绝对优势?

我觉得,他凭的就是—这两张卷子只能学出来,没法教出来,至少没法直接教出来。

所以你看,那些老师讲过的知识,不是你的。还有一点必须要提到:所谓的刷题课,你想想都是怎么开展的?学生做完题,老师问问你们“哪个题需要讲讲”,然后学生们举手要求老师讲……来来来,你好好想想:这个讲的题目你需要吗?你做错了,你思考了吗?直接听讲管用吗?用得着讲吗?

做错的题目,连基本的思考都没有,就听讲,或者直接找解析看,仿佛是听完后、看完后恍然大悟,这些感受都是真的吗?真的能提高吗?没觉得少了什么吗?

在这里我告诉你:少了你自己思考的过程。没有这个过程,跳过这个过程,直接听课或者看答案看解析,那么这种学习就毫无效果,是自我欺骗,是浪费时间,是一厢情愿的自我感动,是勤奋的自我表演。

所谓学出来,再说得明白点,就是要有主动性,主动思考、主动分析、主动学习。这在常理中就可以总结为:公考,求人不如求己。也就是说你想考上,只能靠自己,最终还是得靠自己。

靠自己把知识记牢记扎实,靠自己提升思维敏捷度,靠自己分析自身,补短板提高成绩,靠自己学深悟透打开上升渠道。除此之外,别无他法。

这就很好地说明了一种现象:有些考生,考了很多次,索性不去听课了(听了很多都差不多),结果成绩出现了突飞猛进,然而……那是考了很多次之后了。

公考是需要做好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准备的。公考是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折磨,你确定你真的做好准备了吗?

先说心理的。所谓心理的折磨,就是公考不是一蹴而就的,不是一厢情愿的,不应该一时兴起、凭着一腔热血就闯进去。因为,失败是常态,失望几乎是必然。哪怕是水平很高,都有可能会遇到变态高手,正所谓天外有天、人外有人。比如说你考了78分,这个分数在绝大多数职位上都是第一名的高分,但你敢肯定你那个职位没有80分以上的吗?有时候你信心满满,现实却很有可能泼一盆凉水,有时候你都绝望了,结果发现进面了,大家分数都很低!有时候你进面了,笔试分数还挺高,甚至比第二名高了七八分,可是面试有没有可能被翻盘?反正我是见过。

这个考试,有一定运气成分,你说这玩意儿多么折磨人?你确定你能一如既往的坚持到底吗?你能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来对待结果吗?

再说身体的。公考的学习强度极大,学习过程枯燥无聊,有做不完的题,有写不完的文章,越是学习深入,越觉得任务超多超繁重。废寝忘食是常态,秉烛夜读是无奈。可是,学了好长时间,却成效甚微,甚至毫无成就感,焦虑的情绪会困扰你,厌学问题会干扰你。

大家都是成年人了,事情也比较多,同学叫你出去聚聚你去不去?对象让你去约会你去不去?学了好长时间是不是要出去旅旅游放松放松了?那么你还考不考了?

再进一步说,可能会学得头疼,可能会感冒、拉肚子……种种情况都会耽误时间。别人都在拼命,你折腾得起吗?你的体力跟得上吗?耽误的任务能补回来吗?

以上这些情况,都需要考生提前考虑到,做好准备才能有备无患,形成学习的正向循环。

公考的基础学习比考试更重要。公考看似知识无限,其实质却很有限,考察的能力也很有限:阅读理解、综合分析、基础写作、总结提升、思维敏捷。

但是这每一项能力,都极难提升!这些能力都需要对应着打基础,而不仅仅是做题!

比如说阅读理解,这个能力要通过大量读书来提高,还不能当成照本宣科的任务,必须要深刻理解、读懂悟透,还要学会使用……就这么个阅读理解,其中又包括:宏观认识、概括能力、系统思维、记忆能力、词语理解等等!

而阅读理解又为我们做题提供素材,但是要把书中内容吃透才能成为可用素材。比如说:申论中有一种题型—对策措施题,这种题型申论考试大纲给出的要求是“考生根据日常观察和经验积累,针对问题给出解决办法”,就这一句,很少有人能看懂。大家想想:日常观察和经验积累从哪里来?

举个例子:某年国考题,第三题是对策题,要求根据材料解决“文化大院衰败问题”,其中有人提出“文化大院经费不足,没人管理”,就这个问题,材料中没有任何提示、暗示,就要求考生根据日常经验凭空提出做法,怎么做?

我经常提醒考生要多读书,特别是多读读《半月谈》、《求是》等杂志,我让你看什么?当然是看案例!里面有着大量的各地解决问题的措施、办法,这都是可以积累的日常经验!这些知识,看起来都与做题没有直接联系,但是如果不知道,那么做题也就无从做起。

公考需要目标明确,必须杜绝盲目学习。这个也十分关键,也十分普遍。毫不客气的说,当前绝大多数学生(至少80%考生)都是在盲目学习,毫无方向。

什么叫做盲目?就是只管学,只会埋头学,只是拼命学,将“学”这一动作确实是贯彻到底了,但是学的没方向、没重点,造成学习没有效果。这是一种自我感动的学习,是一种自我欺骗的学习,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。然而现实极其残酷,分数极其可观,这种学习换来的只能是进不了面的低分。

高分都是用心设计出来的。

何谓用心设计?就是高水平的考生,都看透一个问题:公考的知识年年变,表象上无穷无尽,只有抓住本质,把有限的学精学透,学到骨子,学成肌肉反应,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,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,从而解决大多数问题!

这需要什么?答案理所当然是—复盘、复盘、再复盘!问效、问效、再问效!

复盘,就是温故而知新。那么我要问你:你对自己的学习,有过总结吗?学过的知识能讲一遍吗?做过的题目能写出解析吗?做错的题目都抓住错误原因防止再次出错吗?你是每日总结,还是每周总结,还是每月总结?每天学过的东西,你回忆一遍能记住多少?你回忆过吗?

这几个问题个个扎心!一个道理呼之欲出—你不是学的太少了,是学的太多太杂,学的没章法、没记忆、没效果!总结,是需要天天做、天天回忆、天天加强的,不然,这一天可能就是浪费时间!

问效,就是反馈效果。公考学习的效果是什么?当然是分数!没分数就没有一切!那么你仔细想一想:你知道此时你行测的正确率吗?你知道申论的得分吗?你知道哪个模块差、哪个模块好吗?你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吗?

很多同学热衷于找人给自己改申论试卷,你有没有想过:这个卷子你得学会自己改!总是依靠别人改,你能对自己的问题感同身受吗?你能从细节上了解自己的弱项吗?

其实很多时候,我们学习的做法都是错误的,总想着依靠他人,而不依靠自己。又总想着依靠感觉,而不依靠客观。

感觉从来都是不可信的,你能把握的、最为可信的从来只有一个东西—数据!就是冰冷的、赤裸裸的数字!

只有这些数字,才是我们分析的根本,才能真正让我们认清自己,从而找到努力的方向。

公考从来都不是遥不可及的,申论也从来都不是玄学。以上的问题,很普遍,也很现实。

总的来说,公务员考试需要成熟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。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例子:有些考生连续考试两年或三年,突然有一个时刻,豁然开朗了!你知道是因为什么吗?根据我的调查,这是因为他们学习了太多的知识,发现没有新的东西可学,只能复习旧知识,结果发现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够熟练,于是通过各种刷题来提高熟练度,最终也就取得了更好的成绩。还有一些考生之所以豁然开朗,是因为他们学到了一定程度,开始深入学习、挖掘细节、注意设计,这样短板会越来越少,最终成绩也就随之提高了。

公务员考试之路本就充满坎坷,需要我们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。与其在两三年后才理解这些关键节点,不如现在就大胆尝试改变。跨过山河大海,必达理想彼岸!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89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

    暂无评论内容